星期六, 11月 14, 2015

拿除淋巴的後遺症-腋網症候群

半個月前,我的肋骨下緣有一個地方在按壓的時候非常疼痛,伸展的時候也是。於是我非常緊張,不斷地按它,不斷地把手伸展到各種不同角度,試試看到底怎樣會痛。後來確認並不是骨頭痛(非常擔心是骨轉移),而是肉或筋的地方疼痛。在伸展的時候,也發現有一條筋從開刀的部位一直延伸經過肋骨的痛點,一直到腹部上方,非常的緊,按壓也會稍有疼痛。

我猜,可能是開刀或者放射線治療引起的緊縮。在經過一陣子的按摩跟伸展,現在已經不痛了。後來在病友群體中看到有人有類似的症狀,才知道這個叫做腋網症候群,很多開淋巴的病友都有這種狀況。透過熱敷,按摩跟伸展後可以改善。

為此我還打電話給實驗助理,但是她們居然完全不知道會有這個可能?害我嚇出一身冷汗。


附上乳癌治療後的復健資訊,可供參考。

http://health.pms.ntuh.gov.tw/media/228


星期四, 11月 12, 2015

[新聞] 台美研究:癌細胞轉移「非隨機」會派前哨兵探路 未來可望早一步擋下

2015-11-12 04:18:38  聯合報 記者吳佳珍/台北報導


台大、康乃爾研究登「自然」網路版
台大植微系副教授沈湯龍昨天發表研究成果。 記者侯永全/攝影

分享


癌細胞轉移一直被視為癌症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台大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副教授沈湯龍與美國康乃爾醫學院研究團隊,發現癌細胞轉移前會先派遣「哨兵」探路,而非隨機亂跑,此發現有極大助益,未來可望早一步「擋下」癌細胞轉移。


這項研究上月廿八日刊登於國際期刊「自然(Nature)」最新網路版,沈湯龍列名共同論文第一作者,台大也即將展開相關臨床試驗計畫,初步與台大醫院胃癌、胰臟癌、乳癌等團隊合作,最快二、三年會有初步成果。


沈湯龍解釋,原位腫瘤在轉移前,會先釋放大量可以幫助轉移的「肥料」,包裹在奈米大小的胞外泌體(exosomes)中,就像哨兵,透過表面的蛋白受體(integrin),引導哨兵到特定位置,將胞外泌體運送到特定器官,例如從乳癌轉移至肝臟或肺臟。.......<more>


星期五, 9月 04, 2015

心理的力量/沒有力量--記諮商 (2)

答應諮商師要繼續書寫,卻因為治療過程中要關注的事情太多,醫療新知、如何修正生活、飲食、作息、運動等,以及一邊用殘存的記憶跟腦力處理一些工作上的事情,剩餘的時間多半疲倦的放空,而無法回憶與思考。但是,書寫還是要繼續!
——–
自從知道罹癌,我就開始自己理性的安排自己的醫療行程,沒有痛哭也沒有drama的橋段。我問諮商師:「我知道得病後沒有很情緒化,第一個想到的是怎麼安排事情,這樣是否太壓抑?」他說,從聽我談別的亂聊的事情中,我處理事情的原則還蠻一致的,理性,所以應該不是壓抑。
我又問,「但我漸漸覺得很多不確定、或者恐懼,因為我的社會支援網路開始鬆動(爸爸過世,失業等等),加上副作用造成的心因性反應,開始也影響治療。我擔心接下來會理性崩潰?」他說,總是會慢慢有一些情緒上的浮動,如暗香浮動,但他可以陪我走過這個過程,再來討論怎麼辦。
第二次諮商的時候,大約是在九月初。那時候已經打完小紅莓,後兩次的心因性嘔吐的很嚴重,幾乎走不進化療室。硬逼著自己進去,還沒打藥就開始狂吐。然後一邊打藥一邊吐,吐了七八次,連膽汁都吐了出來。
諮商師說,這種心理的連結,你很難知道它怎麼建立起來的,也不知道應該怎麼脫鉤。有些人是坐公車時經過那家他接受治療的醫院,就開始吐了。現在能做的,只有接受它。吐就給它吐吧!一點關係也沒有喔,就吐吧!我想說,好吧,就接受自己無法處理這個狀況,就是整個生理反應都在抗拒,就這樣吧!
因為之前諮商師提到了「情緒沒有流動」,以及「就接受自己無法處理跟控制心因性嘔吐」的事情,我回到家中就跟母親直接的反應了近來她對於照顧我顯露出的不耐煩的情緒了。我開始知道,我必須去面對這二十年來我都沒有面對的,對母親的情緒。
總之,我誠實地對母親表達了我的感受,然後就搬家了。化療過程的後半段,我都是自己照顧自己。意外地,其實應該說,不意外地,我的心情相當平穩而自在快樂,紫杉醇的副作用沒有這麼嚴重了,黏膜也沒有破,白血球還到了七千多。拒絕再接受惡劣的對待,不再用忍耐的方式面對不合理的惡意,是好不容易跨出的第一步。承認自己無法忍受是第一步,再來處理我對這些對待「無法忍受」的感知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接受自己聽起來好像很容易,但是在面對很多重大事件時,有沒有接受自己的全部,其實是騙不了人的。不管是自己的生理狀態,生病的身體,或者是以往那些讓自己不舒服的人事物,都要對自己的感受誠實,接納自己的情緒。只有接受自己,才有辦法冷靜下來想解決的方法。接受自己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甚至必須改變以往對自己的認知,或者對關係的認知。
一位老師在知道我的狀況後,送了我一本書《當生命陷落時:與逆境共處的智慧》,作者珮瑪丘卓說,「慈悲」以往總被視為一種善待其他眾生的理想態度,佩瑪卻認為慈悲乃是了解自己、認識自己的慣性模式、不再戴上人格面具、不再自欺、不需要奮力掙脫痛苦、也不需要變成更好的人。換句話說,就是「完全放棄內心的掌控慾望、並瓦解所有概念和理想的一種開放的胸懷」。我在生病前,可能為了生存下去而忽視了很多自己的感受,或者對自己的未來有所期許而刻意忽略了自己的某些性格,用一種扭曲、欺騙自己、忽視某些問題的方式前進。其實,這對自己而言,是很殘忍的。如珮瑪丘卓而言,如果能對自己「慈悲」,能夠接受自己的一切,包括不完美的那些,也才能夠對其他人慈悲。在自我與他者關係的拉鋸之中,接受自己是誰的實相,或許就是讓你與他者關係更深化的關鍵吧。

星期二, 6月 23, 2015

黑色海綿寶寶 乳癌新曙光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
【本報台北訊】基隆外海及澎湖瓦硐的潮間帶地區,有一種叫做「黑色軟海綿」(Halichondria okadai)的動物,這種黑黑醜醜的海綿寶寶,被日本科學家發現可以治療乳癌,還開發新藥在台上市。

日本名古屋大學的科學家平田義正(Yoshimasa Hirata),一九八六年發現生長在神奈川縣三浦半島的黑色軟海綿,具有抗腫瘤效果,他將海棉中物質送往美國哈佛大學研究,經過二十四年努力,終於開發出乳癌新藥。

這款新藥二○一○年在美國上市後,這個月終於獲得台灣健保給付,作為乳癌患者化療的後線用藥,預估六個療程可替患者省下近四十六萬元。

黑色軟海綿在日本被當寶,為了發展新藥,還曾一度想大量養殖,台灣卻錯失良機,似乎也反應出為何台灣的生技業老是碰到瓶頸。

過去常見的癌症化療藥物歐洲紫杉醇、太平洋紫杉醇是從植物提煉、小紅莓則是化學合成,從動物海綿作出化療藥是頭一遭;大約需六百公斤重的黑色軟海綿,才能分離出相當於一粒米重量的癌症治療物。

乳癌一直是國內女性殺手,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全台女性每年約新增一萬名乳癌患者,其中約兩成是末期。

彰化基督教醫院乳房中心主任陳達人表示,近年乳癌藥物研發著重在荷爾蒙治療,乳癌雖已像慢性病,但三陰性乳癌是目前較難治的乳癌類型。新光醫院乳癌中心主任鄭翠芬也說,國內超過一半乳癌患者年齡介於三十歲到五十五歲之間,這些患者罹癌時都非常年輕。

早期乳癌治癒率高,國健署雖然提供婦女兩年一次乳癌篩檢,但篩檢率只有百分之三十六,代表許多婦女錯失了早期發現的機會。

星期六, 5月 23, 2015

黏膜與外分泌的問題

日前以為自己感冒,喉嚨超級乾燥,加上咳嗽。本來想讓身體自己的免疫系統發揮作用,沒想到久久不癒。終於去看了醫生。醫生皺著眉頭,感覺案情並不單純。醫生說我的狀況是口乾(對!)淋巴腫大(我以為是我胖到有了雙下巴),說這個可能是藥物累積的影響,也有可能是感冒或天氣變化造成,所以只開了漱口水給我(因為唾液減少可能造成牙菌斑成長)。回來查了一下,有可能是類似乾燥症。但是因為目前症狀只有唾液減少、眼睛的分泌減少、汗腺似乎死掉一大半不太會流汗,但是每次該流汗時就會形成小水泡。有點擔心。不過沒有乾燥症嚴重的症狀,所以應該不是吧?

昨天瑜珈課遇到慧姬學姊,她跟我說,這些都是用藥時會有的,但停藥後就會恢復,要我不要擔心。我聽了真的快要哭出來了。我也跟學姊說,體力好差,有時候做瑜伽就覺得好累好想要直接躺下來睡覺。學姊說,就把運動的狀態當作一個指標,如果你很累,你就知道自己現在的體能比較不好,就做調整。我說,這樣想真的比較愉快,而不是一直憂慮自己體能怎麼糟成這樣。

真好,覺得最近身邊有一些奇妙的緣分,讓我能夠保持心情的清涼。


星期一, 5月 11, 2015

癌因性疲憊的適應

很久沒貼文了,今天提起力氣來寫一下,為什麼最近都無法發文。這一則可能最主要的用意,是讓癌友身邊的親友能夠更知道經歷癌症治療者的身心狀況,大家一起相互調整!

我的療程是整套的西餐,先手術,接著化療,化療完進行標靶治療,同時加上30次的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需要一年的時間,現在還剩下六次的標靶治療。令人整個身心經歷劇變的化療已經結束將近六個月了,令人無盡疲憊的放射線治療也結束了兩個多月了,疲憊到會立刻昏睡的狀況也逐漸好轉。標靶治療的副作用小,我自己對賀癌平的反應是:心跳很快,關節酸痛,甲溝炎,黏膜還是稍微脆弱。這些狀況其實相對於化療的副作用來說,已經算是好很多了。於是這兩個月,我天真的以為我已經趨近於「健康的我」的狀態了。但是沒想到,還是有一大段距離。

因為體力從無盡疲憊的放射線治療中逐漸恢復,我開始接了一些兼職的工作。這個工作跟之前的工作性質類似,需要動腦思考一些教學方案,觀察課堂互動與學生反應。其實跟以往比起來,已經是非常輕鬆了,但是我發現,我只要一打開電腦開始要思考跟書寫,大約不到五分鐘就感到心智上的疲倦、無法專注思考,然後就自然而然的躺到床上去休息。這樣的情況發生了好幾次,在這兩個月中總是呈現「力不從心」,想要達到什麼標準卻沒有體力、心力去完成的狀態。

由於前一份工作,被操到平均一天睡眠不到四小時。我以為是某種過度工作的創傷症候群(PTSD),導致現在對工作產生一種心裡的排斥感。因此日前我深深的感到恐懼,擔心此後無法再做任何工作,對於「被要求」、「deadline」這種壓力無法再應付了。無法專心、無法思考、記憶力減退、疲憊感等等,縈繞不去。我開始感到前途堪慮。

後來,跟實驗用藥的助理討論,才知道現在的用藥(賀癌平+賀即妥)會導致無盡的疲憊。只是說,這種疲憊不是讓你必須立刻倒下去昏睡,而是一種一直存在的疲憊,雖然可以進行日常生活的活動,但是腦力工作、或者像是比較劇烈的心肺的運動,現在恐怕都會有困難。

知道自己的無盡疲憊跟用藥有關,而不是心裡的狀態有關(或許也有啦,但就一碼歸一碼,慢慢解決吧!),讓我感到稍微心安一些。起碼我現在知道,用藥結束後,我的狀況會好起來。但是也要有心理準備,就是跟以前不一樣了,要接受現在的自己,體力、腦力跟記憶力方面,都跟以前不一樣了。也要告訴身邊的人,我真的不是以前那個可以長時間的專注工作、可以跑42KM的全馬、可以總是活力旺盛的參與各種事情的我了。不僅自己要去重新認識與習慣一個「全新的自己」,身邊的人也需要體諒與花時間「重新認識」這樣的我了!

星期六, 5月 09, 2015

適應困難

現在雖然還在治療,副作用很少。大部份的時候以為自己是正常人,但是無法克服的疲倦、無法專注、擔憂,還是把我搞得七暈八素,對自我的認知跟以往有很嚴重的落差。「清醒」了一、兩個月,逐漸必須要面對自己的記憶力、專注力、體力都不如前的事實。雖然現在還在用藥,停藥之後會好一些,但還是要提醒自己這樣的落差,也要提醒身邊的人,才不會變成適應上的挫折....

-------
完成治療並不代表從癌症生還,苦苦糾纏的副作用,疲憊、疼痛、腸胃不適……;擔憂轉移、復發的陰影,還有沒有機會看孩子長大、能不能完成夢想……;我是否還能重新回歸社會、發揮所長……?每一步都好不容易。

「如果生病像念書,治療結束是小學畢業,進入國中終究要有一個指引,」蘇連瓔提到,病後許多問題仍需仰賴專業人士如護理師、心理師、社工、職場媒合等協助,才能幫助這些人順利回歸正常生活、發揮功能,但目前除了少數服務癌友的組織看見這群人的需求外,大環境並未出現相應的服務。.....<more>

星期二, 5月 05, 2015

5 月4日,雙標靶治療

好像忘記寫一次雙標靶的治療?

最近感到非常的疲倦,一開始搞不清楚是心因性的疲倦,還是睡不好造成。因為疲倦而無法專注,讓自己有點沮喪,有一點怨天尤人。後來發現是因為用藥的關係造成的fatique,頓時就感覺好多了。因為最近開始了一些些的兼職工作,在外跑的時間多了,身體也感到非常疲倦,然後不小心也感冒了。這次血液檢驗,白血球飆到九千多,應該是上呼吸道感染了。但是醫生說可以打,只要不破一萬就好。

在無盡的疲倦中,我一邊打藥一邊睡。一切順利。

一年的大檢查,乳房X光,胸腔CT,都沒有發現腫瘤的痕跡。因為右手裝人管血管側有些水腫,安排的血管超音波,也沒有發現血栓。雖然手還是有點腫,醫生說,就抬高吧。

第一年順利過關了!yoshi! 繼續加油了!

星期四, 4月 30, 2015

[新聞]如果你還以為嘔吐最可怕,那你就錯了!《擊退癌疲憊》

因為最近實在是太疲憊,看了這篇報導才知道,恩,治療過程中最糟的真的不只嘔吐,還有那種累到快要直接就地躺下的感覺。

文章來源: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0087&page=1

-------------------

張女士,卵巢癌第2期,腫瘤切除手術後,醫師建議進行6個療程的後續性輔助化療預防癌症復發。張女士每一次化療後回診時,總是一副睡不飽的樣子,對主治醫師抱怨:「醫生,我怎麼每次做完化療,整天都虛累累、怎麼睏都還是很累,做什麼事都懶洋洋、四肢無力,而且會已經持續好幾天。」

癌因性疲憊與一般的疲憊大不同 

每個人都有累的時候,一般人的疲累通常在倒頭大睡一覺後,疲累感就會退散。

但是當癌因性疲憊症(Cancer-Related Fatique,CRF)找上癌症病人,影響程度及層面,往往不是病人所能預期的;過去一夜好眠就可以告別的疲累,現在完全不是這回事,因而更常覺得百般無助。

星期日, 4月 26, 2015

心裡的力量/沒有力量--記諮商(1)


朋友說,希望我多寫一些自己的感受,多描寫自己的擔憂跟恐懼。

我知道,這樣的要求並不是要我做一個內心的暴露狂,而是朋友大概知道我的過度理性是因為在處理情緒上有些障礙。或許透過書寫,可以幫助自己面對並且獲得力量吧。

自罹癌以來,我開始接觸了諮商。其實一開始去癌症基金會是因為開刀後的不適,想要透過瑜伽來調整。但社工師在問我的基本資料時得知,我在罹癌的前後發生了很多人生中的重大事件,她立刻就說,我幫你安排諮商,我也就立刻接受了。

第一件事情是失業。當時我工作的地方因為一些我難以理解的原因,而沒讓我的工作繼續下去(據說一部份的原因是有人根據我罹癌的這件事做了某程度的操弄)。這是2014年8月才開始的新工作,被操到每天睡眠時間平均不知道有沒有四小時。工作三個多月,當年11月底就發現了胸部的硬塊。生了病之後很慌張,請了假去開刀,一起合作的同事非常不體諒反而操弄我請假的事實來說我不負責任,於是我失去了工作。在開始治療一個多月後,我父親過世了。一件又一件的重大打擊,我其實根本沒有時間跟力氣去反應,所以整個人像是shut down了一樣。這些重大打擊所造成的影響一直沒被處理,而現在我的治療已經來到比較和緩的部分了,那些難解的情緒就翻了上來。在知道罹癌後,同事不僅不體諒跟協助,還在背後捅一刀,對自己投注了相當多熱情與精力的這個學科,感到非常的失望,也對人性感到非常的失望,不知道要不要在這個學科中繼續努力。最親的親人也離開了,也失去了心理的支持。三件人生中的重大挫折一次到位,有誰可以這麼衰?所以社工師馬上就幫我安排了一位諮商師。


一開始諮商時,我像是個機器人一樣,諮商師問什麼,我就理性的把事情的前前後後說了一遍。第一次諮商到最後,諮商師非常挫折,而且他感到非常焦慮。大多數時間我在跟他談我的工作,我的研究。他問了我一個問題,有如警鐘一般響了很久:「為什麼工作對妳來說這麼重要?」我一時語塞,講不出話來。結束諮商後,約了一個多月之後再談。這期間我一直在想,isn’t it obvious? 我就是一個工作狂,為了工作我可以硬逼自己不睡覺,就是要把工作做到好。這樣的我,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我會把工作擺得這麼前面?難道不是因為我生活中其他的事情出了問題,所以我只好躲到工作裡?而我這種拼命三郎的工作模式,已經持續了十幾年了。


我開始意識到,我的工作模式可能是讓我罹癌的原因之一。工作很多,而且不是只有我一個人工作很多。為什麼有些人可以用一些方式去安排工作的輕重,但我卻是每一件都要做到最好?(完美主義者也是罹癌率很高的,大家請注意)。為什麼我接到任務後就是使命必達?為什麼工作的成就感對我來說這麼重要而且不可以稍微放個水?這種逼死自己的工作法,在工作量合理的狀況下,或許我還可以應付。但是前一個工作單位的工作量太離譜,我又要維持自己的工作品質的狀況下,身體就整個崩潰了。是啊,為什麼工作對我來說這麼重要?為什麼我不能說不?


第二次諮商,我先問了諮商師,為什麼上次跟我談完,他感到很焦慮?他嚇了一跳,照說,諮商師是不能跟諮商的對象透露他的「後台」的判斷。他稍有尷尬的說,「因為我感覺到情緒沒有流動。」我也因為他的反應,而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情緒沒有流動」的狀態。我應該是為了應付大量的工作跟事情,習慣性的潛抑自己的情緒。所以我寫的東西多數也沒有情緒,只有理性的分析。作為一個偏人文的社會科學家,我應該要展露自己的情感去組織客觀的事實。但是那個有情有義的「我」被擺到很後面去了。當然,繼續挖下去,就是我的成長背景所造就的我處理情緒的方式,這就是後話了。


循著處理自己的情緒、正視自己的情緒這一點繼續前進,我開始感覺到,這場病其實是我成長以來許多糾結的問題的總和。我必須努力的解開這些結。

星期一, 4月 20, 2015

[新聞]乳癌首年治療 6成要自費



健保給付的項目,並不是針對某些癌症類別最好的項目。例如,健保並不給付術前化療的藥費。或者her2 陽性,腫瘤小於一公分,無腋下淋巴轉移的患者,復發機率仍高,卻必須自費使用賀癌平。尤其是標靶藥物越來越多,這些部分的給付真的需要重新思考啊!
----

健保自費支出加重情況越來越普遍,民眾就醫常遇到自費項目,癌症等重大傷病患者,更要負擔許多健保不給付的醫療支出;陽明大學教授黃心苑今天發表研究指出,乳癌患者第一年總醫療支出中,約六成需自費,主要花在新藥上。

健保署今天舉辦研討會,黃心苑以健保對財務風險保障為題,發表研究成果;研究樣本數是2001年至2010年間、有向私人保險申請醫療理賠的343名乳癌患者。

黃心苑檢視患者的醫療收據發現,乳癌第一年平均總醫療支出31萬4604元,其中60%是自費。自費支出項目中,藥物占六成比重最高;2001年至2009年間,藥品自費比率從63.8%升高到73.6%,直到2010年健保給付一項標靶藥物,自費比率才降為62.9%。

乳癌自費醫療支出資料來源:黃心苑教授 製表:黃玉芳

分享


乳癌患者其他自費支出項目包括病房升等的差額、引流管、換藥等支出。黃心苑說,這是一項初期研究,還需進一步釐清是否因為患者有投保私人保險,因此對新藥、新醫材的支出有較高意願。

黃心苑說,如果經評估新藥有治療效益,健保署應納入給付範圍,否則,對沒有私人保險的重大傷病患者是沈重負擔;健保若無法提供適度的風險保障,民眾將對健保失去信心,未來健保將會更難調升保費。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秘書長林葳婕說,乳癌是女性好發癌症、發生年齡層下降、可能再復發等因素,藥廠紛紛投入研究新藥,提供新的治療武器,但新藥價格高昂,目前新的乳癌藥物一個療程就要自費兩、三百萬元;癌症患者越來越多,在健保財務資源有限下,健保署應考量資源分配。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43298-乳癌首年治療-6成要自費

星期六, 4月 18, 2015

4.16 開刀一年的檢查

開刀至今滿一年了。後來才知道,存活率的計算是從開刀那一天算起?所以在開刀滿一年後,醫院幫我安排了乳房X光攝影。我又因為人工血管那一側的手臂輕微的腫脹,所以心血管科的醫生也幫我排了血管的超音波,以及胸腔的CT,可能是人工血管有堵塞的情形。加上最近我有點咳嗽,卻又不是感冒,所以胸腔的CT也是觀察肺部是否有轉移的檢查。
乳房X光,年滿四十五歲的女性每兩年健保局都有給付免費的檢查。但是就目前乳癌的發病年齡而言,我覺得應該要提早一些才是。這個檢查非常不舒服,在開刀前為了確診,我做過一次。當時還沒有開刀,也沒有做放射線治療,胸部被擠壓已經非常不舒服了。現在因為開了刀,右肩還有人工血管,左胸的肌肉因為放射線的關係而有纖維化的狀況,整個檢查的過程真的是相當疼痛,我真的差點哭出來。不過,減少疼痛的秘訣是,一直深呼吸,在緩慢的深呼吸中去適應疼痛的程度。It works! 
CT,高速電腦斷層掃描。不知道可不可以這樣理解,是3D的X光攝影。當然,CT所用的X光量比單純的X光攝影高出百倍以上。也當然的,醫界也有人在討論CT造影是否會導致基因病變,也就是癌症的可能。總之呢,這個可能性也還在討論中。2013年的科學人雜誌也做了專題報導,不過目前因為CT的優點,包括可以分辨出軟組織腫瘤,可以分辨出小於一公分的腫瘤等,總體而言(在還未證實對身體的傷害之前),CT的使用是Z>B的。
不過,在檢查前我必須注射顯影劑。顯影劑這種東西,在注射下去後,立刻可以感覺到一股熱流在我血液中流竄,進而很快的竄到身體各部位,開始全身發熱。我查了一下,顯影劑的成份,大致可分為硫酸鋇跟碘兩類。詳細的資訊可以參考附註網頁,我就不摘要了。因為顯影劑還是有毒性,由腎代謝。腎功能不好的病友需要多詢問,因為顯影劑也有可以自費選擇的項目。大致上的原則:非離子性、低滲透壓、水溶性佳的顯影劑對人體的影響較小。在檢查之前,可以詢問一下是否有自費選擇毒性較小的顯影劑的空間。
台灣的醫療方式是追隨美國,因此很多具有侵入性、或者傷害性較高的治療方式,目前都沒有選擇的空間。像是放射線治療可能引起的長期的傷害,或者二次癌症的問題,目前也是依照Z>B的原則在說服病人進行治療。而病人唯一能有的選擇,就是逃離醫院(但你要心臟夠強或身體夠壯)。
非常期待能有醫者參考歐洲的治療方法,並且能夠經過一些檢討後納入治療方式的選擇,讓病人可以選擇的空間多一些。
附註:顯影劑的副作用與預防/ 台大藥劑部施維宜藥師
http://epaper.ntuh.gov.tw/health/201408/project_3.html

星期二, 4月 14, 2015

4.13 雙標靶

這次白血球5600,不太高,但是OK,順利打藥。

有一點咳嗽,擔心,所以排了胸部CT。

不知道為什麼,一直好累。

星期二, 4月 07, 2015

欲振乏力

現在逐漸體力較佳,開始要面對一年前突然被拋棄的人生,突然覺得失去了動力。我一點也不想面對那些累積已久的人生問題,也覺得不知道以前的自己為什麼會醬在那裡。一切都令我好疲憊。。。這種疲倦感,不知道是不是憂鬱症的一種狀況?但,最難的治療我都度過了,現在在憂鬱什麼呢?但為什麼我又感到如此的疲倦提不起勁呢?

星期二, 3月 31, 2015

做功課,賀癌平的副作用

Herceptin之主要副作用:

Herceptin的副作用包括輕微的噁心、嘔吐、或骨頭疼痛的情況,並且在少部分的病人(約5%)會造成心臟功能受損,這些心臟功能受損的病人都是原來就有心臟病,或是已經接受過相當多劑量的Adriamycin的病人。所幸使用血清轉氨脢抑制劑(ACE inhibitor)或其他心臟藥治療後大都可以恢復。在骨髓造血系統毒性方面,部分病患有貧血和白血球減少之傾向,多半輕微且停藥後即可以恢復。在胃腸道毒性方面,在單一藥物治療之病患,約有25%的病人會有腹瀉之現象;在合併Herceptin與化學治療之病患會有增多之傾向,但也都相當輕微。其他毒性方面,有極少數病患會出現發冷、發燒、頭痛、暈眩、倦怠、或出疹等現象發生,但多不嚴重。

實際上,這一兩個月來有些皮膚的狀況,包括頭皮有毛囊炎的狀況,腦後杓出現四五個又痛又硬的疹子;腳的大拇指又紅又痛,不小心碰到就整個錐心痛,後來發現是甲溝炎。

因為賀癌平會阻斷表皮生長因子,所以會影響皮膚的狀況。


表皮生長因子接受器阻斷劑(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Inhibitor,EGFR)
本類的標靶藥物主要是將EGFR訊息傳遞路徑做阻斷,抑制酪胺酸酶,進而抑制癌細胞的生長,主要是用在治療肺癌、大腸癌、乳癌等。又可以區分為兩大類藥物:
A.單株抗體大分子藥物,如Cetuximab (Erbitux,爾必得舒)、Trastuzumab (Herceptin,賀癌平),這些可抑制細胞膜外的表皮生長因子接受器。
B.小分子藥物EGFR抑制劑,如Gefitinib (Iressa,艾瑞沙)、Erlotinib (Tarceva,得舒緩)、Lapatinib (Tykerb,泰嘉錠)等,可進入細胞內部。


這類標靶藥物,最常見是痤瘡性皮膚變化。大約有三分之二的病患會在臉部、頭皮、前胸、後背出現有如青春痘般,又痛又癢的皮膚紅疹,在臉部雙眉或鼻周會同時出現脫屑泛紅的脂漏性皮膚炎。此大多數的病人都會在服藥後兩週後開始出現相關症狀。這是因為表皮生長因子訊息傳遞路徑被標靶藥物阻斷,毛囊周圍的角質細胞出現分化及代謝異常,造成角質堆積,阻塞毛孔,形成毛囊炎。所幸這類痤瘡性皮膚變化有可能自行好轉,初步先加強患部皮膚清潔及防曬,使用不含皂、不含香精的溫和洗面乳,輔以痤瘡口服或外用藥物治療,或再合併外用類固醇藥膏來治療。嚴重發炎時須要停止標靶藥物。


除了痤瘡性皮膚變化以外,甲溝炎也很常見。通常在服藥4~8週後,手腳指甲周圍會出現紅腫疼痛,有時甚至化膿,爾後出現紅色肉芽組織增生,磨擦後極易出血。平常可以使用凡士林或者護手霜來保養指甲及周圍的皮膚,但出現紅腫後,就需要給予口服消炎藥、抗生素及外用藥膏,若有肉芽組織就須電燒或硝酸銀燒灼的局部治療。
http://www.drskincare.com.tw/Qa/Detail.aspx?ID=47

星期四, 3月 26, 2015

[新聞] 免疫療法

http://www.stockfeel.com.tw/提升免疫力治療癌症的美夢成真了嗎/


提升免疫力治療癌症的美夢成真了嗎?

      2014 12 25      生技醫療 , 生技醫療動態  |  文章來源:股感知識庫  |  作者:  |  圖片來源:股感知識庫

死因統計結果-01
全球癌症病患增加快速,世界衛生組織於2014/02/04世界癌症日發表預測報告,指出未來20年癌症新發案例,將從2012年的每年1,400萬例增加到每年2,200萬例,增加幅度達57%!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2014/06/25公布的102年國人死因統計,癌症已連續32年佔據台灣死亡原因第一位。102年國人癌症死亡人數為44,791人,比前一年增加1,126人 [1]。另依據台灣國民健康局2014/04/15出爐的報告,2011年國內癌症新發人數較2010年增加2,033人。

星期二, 3月 24, 2015

3 月24日,第14次治療,雙鏢靶

這次的白血球5800,肝指數都正常。上週五做了心臟超音波,心臟射出功能也都跟以往沒有顯著差異。我的身體狀況也還好,只是靜心跳100,每次去走路運動還是喘。助理說,沒辦法,現在正在用藥。藥停了之後體能會好起來,但也要有心理準備,不可能恢復到從前。

好的。我慢慢調適。

因為右手裝人工血管,從在做放射治療時,就有手指整個浮腫的狀況。我以為是循環不好,因為做做瑜伽,有時候水腫就消了。但是從一月到現在,腫的天數越來越多。前三個星期,手指都是微腫,做運動也不會改善。這次回診有觸診,順便告告訴醫生這個狀況。醫生兇兇地跟助理說:「那就不急著打,先讓吳醫生評估。」

下午,我就去掛血管科吳醫生門診。吳醫生說,「看起來是堵塞了,很典型的狀況」。就是說打完藥手會腫,而且是五隻手指都腫的狀況。我問,「是因為我做了什麼動作才導致的嗎?」吳醫生說,「也不是,因為人工血管對身體來說就是異物,身體會排斥。」「但如果血還抽得出來,就繼續治療,治療比較重要。我會排超音波跟CT幫你檢查一下。」

於是,週二就順利打藥了。

助理說,「有個病人因為血都抽不出來,所以只好打手臂。但是用這種藥的會導致血管變硬,所以要常常換地方打針,很不舒服。我好高興妳可以打喔!」我說,「我也好高興我不用再開一次刀喔!」現在想到要被割一刀,我就心如刀割,萬般不願意。太痛了,我現在不想再有任何痛感了。

這次我在台北睡了一晚,精神比較充足,我在想若是在精神充足的狀況下打賀癌平我還是想睡的話,就表示這是我身體對賀癌平的反應,而不是我精神不好了。週二打賀癌平時,心跳加速,喘,疲倦全身無力。但因為我這次精神比較好,所以我只是歪在沙發上沒有完全睡著。我跟助理反應我在打賀癌平的狀況,她說,因為這個藥的心毒性,要我密切注意有沒有任何不舒服。雖然心超結果目前看來還好,但是還是要注意。

最近凝血功能好像有點不好,這次嘴中不小心咬到,腫了一個長五公分的血包。這回打完藥拔針,也流了一大堆血。身體機能還是被影響很多,免疫功能下降。我要努力改變作息跟飲食,讓免疫功能好起來。


星期日, 3月 15, 2015

運動-瑜伽、走路

這一週筋骨還是有夠酸痛,兩邊的肩膀牽扯到後腦,覺得一轉頭整個肩部以上的關節都在酸痛。本想去找社區御用按摩師,但還是打起精神去上了瑜伽。瑜伽課從腰椎開始鬆,接著扭轉,然後放鬆頸部,做完好多了。

今天早上早起,又去鯉魚潭走了一整圈,走完說真的腰椎跟髖骨很酸痛,但是今天陽光好,曬得很舒服,也流汗了。在走的過程,總是發現自己呼吸很淺,隨著運動的需求,就只能大口呼吸,吸到肺部擴張,肩部也就放鬆。走完喝了一杯冰咖啡(這不太好),愉快的休息一下就回家了。

週四諮商師要我去想,現在什麼是妳想納入妳的生命的?我現在知道,在做任何事情,都要顧到自己的感受跟健康。不能因為趕時間,所以就認為撐一下就過去了。而是應該衡量跟考慮各種方面,睡眠、飲食、自己的能力跟時間。像是,我現在願意花時間去做瑜伽,而沒有因為懶惰或者有別的事情忙而放棄。像是,願意花時間去學習選擇食材,而不是只想花五分鐘把所有東西吞進去。像是,願意花時間去了解鍋具的優劣,洗滌用品跟清潔用品的成分,而不是想著一切都從簡,節省時間去工作。

我開始知道我以前感到不快樂,是因為我沒有好好的對待自己。最近看的一本書《當生命陷落時》,提到要先對自己慈悲,才能對他人慈悲。看到這裡我就震攝住了。原來慈悲並不等同的有同理心,有同情心,而是能接受自己,對自己好,你才有辦法體諒別人,善待別人。

諮商的部分應該另外寫才是,但真的要好好的對待自己,去體會生命中的一切,而不是用工作或成就填滿,才是生命的意義。


星期一, 3月 09, 2015

與不確定共存

http://www.kfsyscc.org/about/interview-topics/zou-chu-ai-zheng-fu-fa-de-kun-bang

口述 \ 石世明 心理師
整理 \ 鄭春鴻 (文教暨公共事務部主任)

治療後的迷思

  今天的講座,講三件事情;第一、治療後癌症病人對「復發」的擔憂;第二、如何用正念來克服對復發擔憂;第三、從最近研究,重新看待「壓力」對我們的影響。
  治療結束後,病人往往會覺得:我「應該」回復正常,「應該」回到得到癌症前的那個我,「應該」不要向之前一樣尋求別人的幫忙。然而,實際狀況經常不是想像那樣順利,完成治療,離開醫療團隊的看顧,病人心裡會感到不安,甚至有被拋棄的感覺。一直想要「回到以前的我」,但我體力變差了,在鏡子前面的我,看起來也不是以前的我。別人都跟我說恭喜,家人也覺得我好了,那麼我是不是還可以像以前一樣,請別人幫我提重物,把心理壓力告訴家人?如果我一直「索求幫助」,是不是表示,我還沒有好?
  在治療期間,病人將焦點放在「拼過去」,似乎拼過去「命就是我的了!」因此,病人會壓抑自己的情緒,讓自己看起來像是個積極、努力的好病人。另一方面,與家人的溝通往往就被忽略,和朋友的關係疏於經營,甚至因為治療所引起的許多問題,也暫時置之不理。治療期間所累積的情緒、體力上的疲憊,人際、親密關係的改變,在治療結束後便會一一浮現出來。

星期日, 3月 08, 2015

運動紀錄

上週狂做瑜伽,把背鬆開。打完標靶後因為太疲累,休息了近一週,昨天去走了五公里。

太久沒走,感覺呼吸大的時候胸口不知道是肌肉還是氣管,有一條神經還是肌肉在呼吸時會疼痛,快步走之下,心跳也有點過快,心臟真的不如前了。但走完很舒服,今天又去走了五公里。


今天走路時,大概也是走不到半公里就開始心跳很快,心臟很有存在感。我硬撐著同樣的快步走,過了一會兒,心臟有比較適應。想不到用走的就已經到達我的最大心跳速,還是要放棄以前身體好時的那種身體感,比較能夠接受現在的自己。希望我走個兩週後,可以開始跑步。

一個人運動的感覺還是很棒,過程中也有機會想很多事情,像是為什麼我對於學術寫作,或者思考論辯,很駕輕就熟,但是對於處理家庭關係、對待家人、處理情緒,卻幼稚的像是剛學步的小孩。很多以前想不透的問題,其實很多時候是沒時間想,多數時間我們都在練習skills,簡報的skills, meet the deadline的skill,演講的skill,寫投研討會abstract的skill。這些都很會,就是不會處理自己的人生。

想多了呢,走路的獨處真的還不錯。下次要帶心跳帶去測最大心跳。


星期二, 3月 03, 2015

3月2 日,第13次治療,雙標靶

這回白血球有七千多,還不錯。肝指數降回20,低於40的標準值。一切都ok。

這回打藥,打到賀癌平時我還是睡著了。不知道為什麼。

打雙標靶以來,關節酸痛。每次久坐起身,髖骨、膝蓋就非常酸痛,需要慢動作進行。早上起床時,全身關節都在痠痛,也必須慢動作起身。

這次打雙標靶,當天晚上就開始關節酸痛不已。打完第二天,疲倦異常。整個上午都是頭暈昏沈,有點失去平衡感。

因為症狀一直很輕微,所以沒有搞清楚如何能夠增加代謝的速度。要來做功課了。

星期一, 2月 23, 2015

放射線與細胞纖維化

經過放射線治療,我的肋骨附近經常的抽筋。應該是肌肉細胞遭到破壞了。所以只好沒事就舉舉手拉拉胸部這附近的肌肉。

放射線與細胞纖維化的關係,就我看到的資料,不可避免,但是可以藉由照射後的復健運動,盡量讓血管增生,減緩老化或纖維化的問題。

就像是化療後,自由基攻擊心臟細胞,而心肌細胞無法再生,只能靠有氧運動鍛鍊存活下來的細胞,讓他發揮較大的功能。

網路上找到和信醫院蔡玉真醫師寫的放射治療與纖維化的問題與照護,供參考。
http://www.kfsyscc.org/upload/userfiles/files/radiation_article3.pdf

放射性組織壞死
http://www.chimei.org.tw/main/cmh_department/55900/5900-4-7.htm


星期六, 2月 14, 2015

為什麼會復發轉移


現在得要面對這個問題了,到底為什麼呢?知道了才能夠預防。但真的預防的了嗎?真的不知道啊....

網路上可以找到的說法:
1. 癌症為什麼會產生局部侵犯及轉移?
2. 癌症幹細胞是元兇?


有人說經過完整療程的病友,免疫系統變弱讓癌細胞有機可趁,有些說治療本身就是致癌的,有些說是因為癌症幹細胞的問題,種種。

面對大量的醫學資訊,真的很頭痛。醫生都說不準的原因,我們病人只能都聽,自己從中選擇一些療法來自我增強免疫能力。

就像是在跟一個隱形的敵人對抗,他到底存不存在?怎麼存在?都是未知沒有確定的答案。

死亡的氣息

最近跟癌友姊妹出遊,每個人都活力滿分。但是,一聊起天來,一個是乳癌四期已經四年了,最近又復發,一直用化療控制。化療作用在老年人身上,似乎比較沒有這麼劇烈。這位大姐應該是六十多歲,沒有掉髮,才剛出院就活跳跳的出來玩。

另一位大姐,肺腺癌,忘了她是第幾期,也是開朗的不得。還有一位三陰性乳癌的姐妹,後來轉移到鼻腔,做了放化療後,失去味覺嗅覺,吃東西都靠想像力。還有一位最近做MRI,發現有復發的狀況。大家都背著重重的醫療經驗跟恐懼,開心的出遊。反倒是我,相當的不習慣這種與死亡的陰影共存的日子。

最近老師推薦一些書:《當生命陷落時》,一些正念減壓的課程,與不確定共存,等等。或許應該來這麼思考與實踐。真的是很不知道怎麼辦的處境啊,需要沈澱、靜心跟學習。

星期一, 2月 09, 2015

2月9日,第12次治療, 雙標靶

單純的雙標靶治療至今,發現比較明顯的副作用是,關節酸痛,皮膚變薄(這可能是化療餘毒),心臟比較無力。最近測靜心跳都是100左右,可憐的心臟啊。

而且每次打賀癌平,我都昏睡不已,原因不明。


星期三, 1月 28, 2015

癌細胞抗藥性問題 可望迎刃而解!

https://tw.news.yahoo.com/癌細胞抗藥性問題-可望迎刃而解-060000379.html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癌症治療演變至今,從副作用極高的化學治療,到今日的標靶藥物,都讓治療的路程,一步一步往前推進,朝著邁向「癌症慢性病」的目標靠近,而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醫師夏德椿指出,過去癌症切片基因檢測,都為一次性,也就是第一次確診,之後治療即使出現抗藥性,也不再進一步做基因檢測,他說,未來治療路程,很可能將演變為多次切片,多次基因篩檢,以找出癌細胞基因突變的新特徵,藉以改換恰當的藥物治療,解除抗藥性問題。
如果癌細胞出現抗藥性,以現今的醫療科技,幾乎束手無策,兩手一攤,只好讓病患等死,但抗藥性的問題,有望在不久的將來,迎刃而解。
從化療到標靶藥 治療技術不斷突破
夏德椿舉例解釋肺癌的治療歷史,他說,國人因癌症死亡的原因,肺癌為女性第一位、男性第二位,末期肺癌的五年存活率更是少於百分之五。雖然健康殺手的威力如此驚人,但對抗末期肺癌的進展沒有停歇,由支持療法進步到化學治療,更由個別的病理切片分類和分子生物學結果,發展出標靶治療。
自從標靶治療上市近十年來,個人化治療的設計,已經改寫了部分病患的宿命,從中獲益者的無病存活期和整體存活時間,都比純粹接受化療者延長。
標靶藥面臨新瓶頸 抗藥性問題待解
不過標靶藥物問題也不少!他表示,病患雖延長了存活期,但治療十個月到十二個月左右,容易產生出抗藥性,致使病情惡化。夏德椿說,該院近年來整合胸腔內外科、病理科、放射線科、中醫、國家基因體中心的各項資源,除了開展新的標靶藥物臨床試驗,試圖解開癌細胞出現抗藥性的瓶頸。 
夏德椿樂觀指出,標靶藥物的抗藥機轉輪廓漸清,因此無效後再度甚至三度切片,尋找再突變癌基因,以改換不同機制的標靶藥物,將成為新的趨勢。以往只切片一次就決定終生治療計畫的觀念,恐將走入歷史。另一方面,標靶治療配合免疫療法,對末期肺癌患者的幫忙,不僅是延長存活時間,尚增進其生存品質,是值得期待的新方向。

星期日, 1月 11, 2015

放射線治療之路

從12月25日,我開始做了第一次的放射線治療,總共要做三十次。

在真正妥協開始進行放射線治療之前,我去了三家醫院諮詢,也寫信給醫院裡的人類學家,也問了一些病友的經驗。這個過程,我只能說,跟我發現「醫生沒有說的事情」一樣驚悚。

當我發現化療實際上可能導致第二次的癌症,以及,會產生一些醫生沒有說的長期副作用,我對於放射線治療就開始十分的憂心。結果一查,果然有相當難以接受的副作用,而且可能多年後才出現。因此,對醫療體制的不信任整個油然而生。第一個當然是「為什麼要隱瞞?」,再來是感到憤怒,「怎麼可以在不告知所有用藥的副作用之下,要病人簽同意書?」

放射線治療的幾種長期副作用包括,1. 肌肉纖維化。這跟照射的部位很有關係。若是在腹腔,腸組織的纖維化可能造成腸沾黏。腸沾黏後就會造成消化道的問題,也就是食物運到這一段時就停了,久了就塞住了,必須再進醫院把這一段給通一通。有病人的家屬說,她的媽媽照射後六個月,導致膀胱纖維化,無法再自行小便。更不幸的是,腫瘤並沒有控制住。除了下腹的問題,在上半身照射的問題,就是影響心臟、肺臟、胸大肌、脖子附近的肌肉、淋巴等。心臟、肺臟的問題就不用說了,畢竟是重要臟器。但因為目前機器的更新,可以在事前做良好的計算跟定位,減少照到這些重要臟器的可能,也因此危險降低不少。因為肌肉纖維化的問題則是不可逆、不可預測(有個體差異),也無法事前做些什麼來避免的。重要臟器因為可以用定位的技巧來閃避,但是胸大肌、脖子肌肉、淋巴、唾腺這些部分就是怎麼要避不掉。胸大肌的纖維化可能在五六年後發生,屆時可能導致你必須定期做復健否則無法抬頭挺胸,甚至導致脊椎側彎。脖子肌肉的纖維化可能讓你要張個口吃飯都很困難,可能只能吃流質的食物。淋巴的萎縮可能導致上肢水腫,唾腺萎縮會減少口水分泌。這些副作用死不了人,但是對日常生活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2. 第二次致癌的可能。我的放射科醫師告訴我,有可能導致軟組織瘤,就是肉瘤。是比乳癌更惡性的腫瘤,機率是1/100-5/1000。

一開始我很感謝醫生這麼知無不言,但後來我發現沒有詢問她的病友,則是什麼都不知道,只知道醫院添購了非常棒的機器。

面對這些問題,我一直非常掙扎是否要做放射線治療。但是所問到的醫生,沒有一個人覺得我可以逃掉這一關。因為自覺沒有再度復發的本錢,最後還是妥協了。

這一路下來,騷擾了很多人,卻還是始終不敢輕易的說,就不做吧!但是,那種被醫生隱瞞的感覺,卻深植我心。

「醫生怎麼可以預設我們是無知的群眾,就可以任意的在不告知所有副作用的狀況下,誘騙我們去做治療呢?」

對於這一點,我仍然耿耿於懷。並不是質疑醫生的醫術不佳,實際上,T大的醫生真的是醫術高明。但是,為什麼到了現代,醫生依舊覺得可以一手包辦你的治療選擇呢?我看了一些乳癌的紀錄片、劇情片,或者一些相關書籍,歐美的醫生在跟病人宣告她的乳癌的過程,都是慎重並詳細的解釋,包括病理分期、治療的選擇、治療的副作用、以及通常這些病人對治療的反應,全部都告知。而我,或者其他病友,都是靠爬文、Ptt抗癌版、或者在網路上狂搜抗癌日記,用關鍵字搜尋西方的資訊才得到整個疾病與治療比較完整的面貌。

WHY?

不管病人有沒有能力理解,跟病人詳細的解釋這個重大的疾病,難道不是醫生的責任嗎?畢竟,這是一個會致命的疾病,難道病人自己不應該清楚並且依據資訊,選擇自己想要的治療嗎?

總之,這個過程,讓我對醫生處理這種資訊的觀感不佳。雖然如此,我還是很尊敬並感謝我的主治醫師。謝謝他留在公立醫院,沒有為了賺錢與個人生活的小確幸,就離開工作繁忙固定薪資的位置。只是希望,第一。改善醫生的工作條件。第二。改善醫病關係,善盡告知的責任。

醫病關係是一種文化,這個文化夾雜著父權體系中的威權、以及在日治時期被塑造出來的醫科 No.1的想法。現在已經脫離日本殖民超過五十年,希望醫院也應該邁向解殖之路啊。




星期五, 1月 02, 2015

[新聞]英教授:癌症是最好的死法


英國華威大學榮譽教授、《英國醫學期刊》前主編史密斯在該刊部落格撰文,認為癌症是人最好的走法,因為患者有時間說再見,而且痛苦可由「愛、嗎啡、威士忌」來減輕。他的說法引起癌症慈善機構和許多人批評。

史密斯表示,癌症是最好的走法,因為它給人機會承認自己終有一死的事實,接受事實後善自排遣。

用「愛、嗎啡、威士忌」減輕死亡痛苦
史密斯認為,從癌症到真正的走,有一段時間,這段期間,患者可以向所愛的人說再見,聽心愛的音樂,讀喜歡的詩,以及好好留言。「愛,嗎啡、威士忌」能協助減輕死亡的痛苦。

[新聞] 罹癌只因運氣差? 醫師:好習慣助細胞修補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在《科學》期刊發表研究,顯示癌症大多非關家族病史或環境因素,而是起於「運氣欠佳」,亦即細胞分裂時基因發生有利癌症生成的隨機突變。
國內醫師強調,長期抽菸、吃油膩食物等不良習慣還是會增加罹癌風險;至於有些老菸槍並未罹患肺癌,主要是因個人細胞遭破壞後的修補能力不同 。
美國這項研究結果顯示,癌症的原因有三分之二是基因出現刺激腫瘤生成的隨機突變,另外三分之一是環境因素或遺傳基因。台北榮總內科部血液腫瘤科醫師趙大中表示,不能否認罹癌確實與運氣、機率有關,但與環境、生活習慣等因素也有關聯性。
他解釋,每個人身體細胞的修補能力不同,例如有人抽菸多年,卻沒有罹患肺癌,因素很多;當抽菸產生毒害破壞身體細胞時,有些人很幸運可以修補細胞,但有些人卻無法修補。
趙大中說,外來刺激愈多、破壞細胞,當然會增加罹癌的機率,因此,醫學上一直提醒民眾不要抽菸、喝酒,飲食應清淡、多吃蔬果,都是要減少刺激,讓身體有更好的修補及免疫能力。
他舉乳癌為例,乳癌有10%到15%與家族遺傳有關,其餘則與家族遺傳找不出關聯性,同樣也是機率問題。因此,醫學界不斷建議民眾,要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才能盡量減少外來刺激,並定期篩檢,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2015/01/02 聯合晚報】http://udn.com/

染疫雜記

 10/7日染疫了。 厲害的病毒,讓我直接躺床兩日,虛弱無力到難以下床。頭痛欲裂。接著開始打噴嚏流鼻水,咳嗽等症狀。 病中,難以知道自己會不會是那個,一口氣喘不上來,就昏迷在家裡的獨居老人。因此,讓我也開始思考人生.... 生病以來對人生有一些新的體悟,我不再在乎別人怎麼看我,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