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5月 09, 2015

適應困難

現在雖然還在治療,副作用很少。大部份的時候以為自己是正常人,但是無法克服的疲倦、無法專注、擔憂,還是把我搞得七暈八素,對自我的認知跟以往有很嚴重的落差。「清醒」了一、兩個月,逐漸必須要面對自己的記憶力、專注力、體力都不如前的事實。雖然現在還在用藥,停藥之後會好一些,但還是要提醒自己這樣的落差,也要提醒身邊的人,才不會變成適應上的挫折....

-------
完成治療並不代表從癌症生還,苦苦糾纏的副作用,疲憊、疼痛、腸胃不適……;擔憂轉移、復發的陰影,還有沒有機會看孩子長大、能不能完成夢想……;我是否還能重新回歸社會、發揮所長……?每一步都好不容易。

「如果生病像念書,治療結束是小學畢業,進入國中終究要有一個指引,」蘇連瓔提到,病後許多問題仍需仰賴專業人士如護理師、心理師、社工、職場媒合等協助,才能幫助這些人順利回歸正常生活、發揮功能,但目前除了少數服務癌友的組織看見這群人的需求外,大環境並未出現相應的服務。.....<more>



------
http://m.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0145

從癌症生還,過想要的生活

  1.  
  2.  
  3.  
  4. plurk
從癌症生還,過想要的生活
康健雜誌198期2015.05.06 作者:曾沛瑜
罹癌不再絕望。發生率前十名的癌症,五年存活率已超過53%,代表有超過一半的癌友罹癌5年後仍然活著、並逐漸恢復健康。病後,如何擺脫疲憊?不再被恐懼籠罩?如何重返職場?《康健》從身體、心理、重返社會3面向,和你一起走出癌症幽谷。
「我今年14歲,計算生日的方法是從發現乳癌那天算起」

「我是大腸癌15年的病友」

「我生病滿8年了,今年是第9年,我永遠都在擔心復發、轉移,胃痛怕是胃癌,腹部硬硬的就懷疑是大腸癌」……。

每年,都有將近10萬個故事因癌症重新改寫,從此成為生命中一道難以抹滅的刻痕。2012年癌症登記報告熱騰騰出爐,我們仍然沒有盼到好消息,癌症時鐘再度快轉,每5分26秒就有一人罹癌,一年增加近9萬6千7百名病人。

即便醫療不斷進步,罹癌已不再絕望,但無論走過多久,癌症卻依舊像個糾纏不休的夢魘,如影隨形。

根據台灣癌症登記中心追蹤至2012年的資料,發生率前十名的癌症五年相對存活率已超過53%,代表有超過一半的癌友罹癌5年後仍然活著、並逐漸恢復健康,但我們卻鮮少聽到這些癌症存活者說:「我曾經罹患癌症」、「我從癌症康復了」,反而經常數算著癌症伴隨的時光。

「你還要把自己當癌症病人多久?」看著走過病苦多年的癌友,台灣癌症基金會癌友關懷教育中心主任游懿群心底常常浮現這個問題,但她也明白,治療有結束的一天,身體的病痛可以解決,但心理的壓力卻常常還留在過往的經驗裡。

癌症治癒率不斷提升,如何重返職場成為新課題

「罹癌後活3個月跟30年的需求絕對不同,」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一語道破。過去,大家面對癌症只想著活下來,關注的也多半是預防、治療。然而,當癌症治癒率不斷提高、愈來愈被視為一種慢性病,如何讓這些人回歸原有的角色與功能,便成為新的課題。

尤其近幾年癌症不斷年輕化,青壯年被打亂的人生次序如何調整更是難題,蘇連瓔談起一位曾在大公司擔任業務總監的病友時不勝唏噓。他在克服治療的重重難關後決定回歸職場,老闆為了肯定他,給予跟過去相同的薪資頭銜,而一直與他亦敵亦友、身為行銷總監的太太也深信他早已康復,然而病後的他專注力下降、記憶力變差、體力更是大不如前,幾次反映能力限制得不到正視後,不斷的挫折使得憂鬱症爆發,多次因為想自殺而求助。「如果癌症好不容易治療好了,卻因憂鬱而自殺,那該多白費!」蘇連瓔搖頭。

完成治療並不代表從癌症生還,苦苦糾纏的副作用,疲憊、疼痛、腸胃不適……;擔憂轉移、復發的陰影,還有沒有機會看孩子長大、能不能完成夢想……;我是否還能重新回歸社會、發揮所長……?每一步都好不容易。

「如果生病像念書,治療結束是小學畢業,進入國中終究要有一個指引,」蘇連瓔提到,病後許多問題仍需仰賴專業人士如護理師、心理師、社工、職場媒合等協助,才能幫助這些人順利回歸正常生活、發揮功能,但目前除了少數服務癌友的組織看見這群人的需求外,大環境並未出現相應的服務。

3層面支持癌友回歸原有生活

「從癌症生還最好的方法就是回歸原有生活,繼續對家庭、社會發揮貢獻,」基隆長庚醫院癌症中心主任王正旭說。但如何回歸?

馬偕紀念醫院個案管理師郭曉莉答得直白,回歸正常生活,其實就是讓自己過得跟一般人一樣,吃好、睡好、沒煩惱,但這對癌友並不容易,必須從生理、心理、社會支持等不同層面重新努力。

生理─個管師搭橋梁,轉介資源

專門處理癌友在治療期間和治療後各式疑難雜症的婦癌個管師郭曉莉觀察,恢復期病友在生理上會碰到的困難真的五花八門,各式副作用、癌因性疲憊、身體形象的改變、甚至難以啟口的房事問題……等。

郭曉莉建議病友,碰到問題可以先找個管師商量,他們的角色就像橋梁,可以針對你的狀況做初步的判斷,並且找尋適合的資源進一步做轉介,例如當你聽不懂醫護人員的說明時,他們可以協助加強衛教;當你需要的是有經驗的病友分享,也可以安排病友會;或者需要醫療協助時,也幫忙找對科掛號,個管師是幫助你重新適應生活很好的橋梁。

至於許多病友治療後經常反映這也不敢吃,那也不能吃,且常覺得睡不好、容易疲勞等,郭曉莉呼籲,飲食上維持均衡、新鮮最重要,沒有什麼食物是罹癌後就不能吃的,最好是魚肉蛋豆奶全部都吃;至於睡眠問題則可嘗試透過運動改善,嚴重的話也不要避諱向醫師求助,透過助眠藥物也能幫忙回歸生活常軌。

心理─正念減壓成效高

「那種壓力和忐忑就像你已經準備公務員考試3年了,第4年究竟能不能考過?」郭曉莉如此形容癌症存活者面對復發的擔憂,況且疾病還攸關自己的生命,而且疾病的可怕在於不是努力就保證成功,所以無論經過多久,對未來的不安總是一直存在。

許多人在康復過程中,開始找到不同的方式面對這樣的焦慮。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社會服務室主任邱秋員舉例,許多人開始學會自我疼惜(self compassion),愈來愈懂得愛自己,對自己好、不再勉強自己,美國一項心理腫瘤相關研究也證實,自我疼惜與沮喪、焦慮、壓力呈現負相關。

有人也因著這場疾病開始反思過去的生活方式哪裡出了問題,並重新為人生目標排序。以前最重要的事情可能是賺錢、成就,現在轉而是健康、家庭關係,開始更重視自己的生活、心靈。

透過正念減壓(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對抗癌症也在這幾年看到許多顯著的成果,從練習將心放在此時此刻,學習活在當下,保持當下的覺知覺察,許多癌友的情緒困擾獲得改善,生理不適也大幅降低。

還有許多支持如宗教、病友會等也是許多人的支柱,或者尋找專業的社工、心理師協助,甚至向身心科求助都是幫助自己保持心理健康很好的方式,罹患淋巴癌的馬偕醫院院長楊育正也不諱言自己至今仍服用抗憂鬱藥物,避免讓自己掉入負面思考的深淵。

重返社會─回歸原有生活,找回「有用感」

「治療後大約有兩年的時間我一直很陰暗,每天窩在家覺得自己怎麼這麼沒用,什麼都要跟家裡伸手,」生病前擔任公司主管的林太太分享,直到有天想起當初住院時曾說過要到醫院協助病友,她索性直接到醫院報到,才開始從擔任志工的過程中看見自己的價值,逐漸走出陰霾。

病友的支持很多元,家人給予的心理與物質支援對癌友而言無疑是最重要的支柱,但家人常常也是病人的壓力來源,例如伴隨期待與關心而來的許多叮嚀、要求、限制,或者有些家人為了體貼病人,叫他什麼事情都不要做,反而讓他更難脫離病人的角色。

練習從事日常活動開始,重新掌握自己的節奏,找回有用感,甚至重新回到職場、從工作中獲得成就,其實也是一個選項。

「我發現身邊回歸職場的癌友看起來都不像病人,」認識趙祺翔(趙大鼻)是在癌症希望基金會的舉辦的攝影比賽上,第一眼見到這位帥氣挺拔的大男生時,我完全沒想過他是個病友,一聊才發現他已走過淋巴癌10年,一路從銀行業打雜的小弟到全國業績冠軍,至今成為帶給更多人力量的激勵課程的講師。

「罹癌後要學習與癌共舞,但這個舞不是武力的『武』,而是跳舞的『舞』,」蘇連瓔說。也許一開始跳得手忙腳亂,但慢慢學習與它共存,進而讓它配合你的舞步,舞出另一段精采人生並非夢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染疫雜記

 10/7日染疫了。 厲害的病毒,讓我直接躺床兩日,虛弱無力到難以下床。頭痛欲裂。接著開始打噴嚏流鼻水,咳嗽等症狀。 病中,難以知道自己會不會是那個,一口氣喘不上來,就昏迷在家裡的獨居老人。因此,讓我也開始思考人生.... 生病以來對人生有一些新的體悟,我不再在乎別人怎麼看我,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