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3月 09, 2015

與不確定共存

http://www.kfsyscc.org/about/interview-topics/zou-chu-ai-zheng-fu-fa-de-kun-bang

口述 \ 石世明 心理師
整理 \ 鄭春鴻 (文教暨公共事務部主任)

治療後的迷思

  今天的講座,講三件事情;第一、治療後癌症病人對「復發」的擔憂;第二、如何用正念來克服對復發擔憂;第三、從最近研究,重新看待「壓力」對我們的影響。
  治療結束後,病人往往會覺得:我「應該」回復正常,「應該」回到得到癌症前的那個我,「應該」不要向之前一樣尋求別人的幫忙。然而,實際狀況經常不是想像那樣順利,完成治療,離開醫療團隊的看顧,病人心裡會感到不安,甚至有被拋棄的感覺。一直想要「回到以前的我」,但我體力變差了,在鏡子前面的我,看起來也不是以前的我。別人都跟我說恭喜,家人也覺得我好了,那麼我是不是還可以像以前一樣,請別人幫我提重物,把心理壓力告訴家人?如果我一直「索求幫助」,是不是表示,我還沒有好?
  在治療期間,病人將焦點放在「拼過去」,似乎拼過去「命就是我的了!」因此,病人會壓抑自己的情緒,讓自己看起來像是個積極、努力的好病人。另一方面,與家人的溝通往往就被忽略,和朋友的關係疏於經營,甚至因為治療所引起的許多問題,也暫時置之不理。治療期間所累積的情緒、體力上的疲憊,人際、親密關係的改變,在治療結束後便會一一浮現出來。


面對「生命的不確定」

  當醫生說,你的治療很成功,或是檢查的數值都正常。病人還是會擔心:是不是還有正在形成的癌細胞,是不是其他地方還有癌細胞沒被發現!當連續幾天骨頭感到酸痛,或咳嗽咳個不停,甚至電視上又報導某某知名人物得到癌症,病人或多或少,會擔心癌症會不會又回來了?!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你並不孤單。文獻指出,有70%以上的病人都有擔心復發的心理。
  當我問病人,俗話說要正視「無常」,無常不是可能會來到每一個人身上嗎?病人回答我「無常是萬分之一,但是癌症復發卻是百分之十,是十分之一!」治療後的病人,會自問:復發會發生在我身上嗎?機率有多少?什麼時候它會再回來?我怎麼知道「它」又回來了?到底,我應該要做些什麼事情來防範,還是我就只能一直乾坐在這裡擔心?
  更廣泛來說,治療後癌症病人要面對的是「生命中的不確定」。當報告的數據顯示,復發後的機率是十分之一的時候,你會放心地把自己歸於那沒事的百分之九十,還是時時擔心自己哪一天就變成那復發的百分之十?

做,能做的;放下,不能做的

  務實瞭解自己的狀況,是面對擔憂復發的第一個方法。治療後的病人,回來看醫生的時候,可以詢問「我的治療,可能讓我的身體,在短期間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長期來說又會有什麼樣的變化?」癌症治療,經常會帶來一些身體的改變,比方癌症病人常見的疲憊感,或其他身體局部的反應,如果治療後病人更清楚知道自己會面臨到哪些狀況,就比較不會「捕風捉影」,好像風吹草動,一感到身體怪怪的,就直接往復發的方向聯想。
  有些病人會想要知道自己復發的可能,以便掌握未來的可能;有些病人寧願不要去問,以免自己白白擔心。兩種狀況並沒有好或壞,要如何做,其實是依照自己的個性。想瞭解復發可能的病人,可以「適度」詢問復發的可能性,「哪些可能的生理變化,比較跟復發有關係?」「如果有復發的徵兆,我應該要找誰,做哪些相關的檢查?」這麼一來,一旦有復發的徵兆,就能盡快做檢查面對。
  知道得越多,會不會擔心越少?其實真的是因人而異,知道越多,對某些人來講,能夠排除一些跟復發無關的訊息;但對某些人來說,訊息量越多,卻會擔心更多。

明白「底線」在哪裡

  關於復發,許多人會想要去找出危險因子,也就是找出哪些因素會增加復發的機率;或保護因子,亦即哪些因素會讓自己比較不會復發。像是,像是抽煙、喝酒是危險因子,因此治療後就盡量不要去做。保護因子,像是健康飲食,多運動等,顯而易見的,許多人都在生病之後,意識到建立健康飲食和運動的重要性,於是努力改變原有的生活習慣。但截至目前,並沒有確實的研究,證明提高哪些保護因子或是做哪些事情,癌症就不會復發。
  那麼改善飲食,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重不重要?當然重要。首先,做飲食和生活的調整,讓人獲得控制感,也感受到自己在為健康和生命努力,而不是被動地復發的可能。其次,飲食和生活習慣的調整,往往可以增加治療後的生活品質。例如,做些中等程度的運動,像是走路、騎車、游泳、打掃,可以讓心情變得比較好。有時後感到累,在家裡越睡越累,出去運動一下,走走操場,疲憊會減少。
  我們也看到許多治療後的病人,往往還保持生病前「過度努力」的習慣,因此,什麼事情都要做盡善盡美,也容易把自己弄得緊張兮兮。比方說,生病後一定要吃有機食品,或是去運動時,一直計較今天有沒有走完一萬步。吃東西,本來是要享受,走路本來是為了放鬆,兩者原本都是讓人「獲得愉快」,但是過度努力的態度,卻為病人帶來更大的壓力。
  總的來說,沒有一個措施能讓你確定癌症不會再回來,沒有一個醫生能夠保證癌症會永遠消失。因此,病人要明白,治療過後的底線是什麼,那就是與「不確定性」共處,是癌症病人一直要接受的挑戰。

如果復發,不要怪東怪西

  癌症復發不表示你的治療是錯誤的。因為你治療的時候,本來就還有正在形成中的癌細胞。所以不是說病復發,就表示:治療不成功,或醫生不盡責,或家人不配合我…甚至怪「先生沒有像以前一樣那麼愛我,才讓我復發…」。這個態度真的很重要,因為不斷的找出復發原因,不斷找出責怪的對象,這不僅對病人的內心造成很大的衝擊,也否定了整個努力的過程,以及過程中許多人的善意幫助,最後造成更大的心理障礙。
  病人更不要「怪自己」,癌症復發也不表示你做錯什麼事情,或是哪裡沒有做好。怪自己的方式很多,有的人說:就是因為我又去工作,太累了,所以才復發,我真是罪有應得;或我一個月吃一次油炸的東西,或我運動量不夠…等等。各位不要去怪東怪西,因為復發是一個我們沒有辦法去預測,跟控制的事。

不讓「擔憂」影響我的生活

  一直強行認為要用意志力、各種行為去防堵癌症復發,往往帶來更多的壓力。調整心態極微重要,不調整心態,你的心就不輕鬆,時時刻刻活在一個焦慮裡。比方說:你想去吃薯條,吃一下,其實沒有關係,不會因為這樣就復發;你想要去熬夜看連續劇,就熬夜一下,去唱卡拉OK,去KTV…都OK。沒有單一個理由,會造成復發。
  反過來說,也不會說你一定做什麼事情,癌症就不復發。所以你要先把心裡面的緊張拿掉,你不要運動得「很焦慮」,演變成跟你去運動的人都討厭你,這樣你就運動不下去,沒有人喜歡跟一個整天緊張兮兮的人在一起。
  我們既然不能控制癌症是不是會復發,但是我們能控制的是什麼?那就是我們的心態:「我能控制的是,不要讓擔憂影響我的生活」。
  研究文獻指出,癌症的復發不是那麼容易控制的,我們就不要一直把心情放在控制復發這個問題。請自問:你多久擔心一次?你擔心的強度有多強?你擔心的時候做什麼事情?如何在生活中,與癌症共處,與不確定性共處,不讓擔憂影響我的生活,才是真正的重點。

去做一些會使你比較安心的事

  不要讓擔憂影響我們的生活,哪一些準備事情,如果會讓你放心,安心,那就去做吧!如果你覺得保險保多一點,那你就去多保一下;你也可以持續的去追蹤病情,這個也是很重要的,你也可以照醫生的建議去做檢查,把你做檢查的紀錄都保存起來?簡單說就是你可以去做一些會使你比較安心的事情。
  有哪些好的調適的方法呢?如果你很擔憂、很恐懼會復發,你更要「學習接納」自己的擔憂或恐懼,這樣的擔憂,會讓你跟真實的生命比較靠近一點,知道生命不一定常常久久可以過下去,經常會讓人用珍惜和感恩的心,和身邊的人相處。
  再者,你不要一個人擔憂,可說試著跟家人述說,或者是跟周遭的人講,跟醫生講,跟護理人員講。不要一個人關在那裡擔憂。並且,你要比較務實一點去了解,到底復發有沒有可能,雖然說,不要一風吹草動,自己嚇自己,但也不要欺騙自己,明明問題很大了,卻還不去尋求醫療協助。

害怕—改變,還是「改變—(你的)害怕」?

  保持健康的生活模式,注意飲食、運動、少抽煙,這些生活模式的確是會讓我們過得有目標,尤其遠離菸酒。國外的研究指出,口腔癌的病人,治療之後持續抽煙的比率相當高,差不多30~50%繼續抽煙。病人習慣用抽煙來減壓,其實不抽菸,你可以另外找到一些減壓的方法,唱歌、泡茶、爬山、看書、聽音樂,做一些使自己專心的事、有興趣的事…等。
  因此,減壓的方法很重要。讓我們自己覺察一下:你是否每天都處在「害怕—改變」的心態?換句話說,不敢改變自己不好的習慣,不敢改變原來的心態,不敢改變原來的生活。還是你能在生活中產生覺察:知道自己在害怕些什麼?然後,採去行動去「改變自己的害怕」。

心活在當下就叫作正念

  改變害怕是有方法的,今天跟大家介紹用正念(Mindfulness)取向,來改認識自己的心,認識自己的害怕和擔憂,進而在生活中找到,如何跟擔憂相處,怎樣「生命的不確定」共存。
  什麼是正念呢?心活在當下就叫作正念,這非常重要。必須要經常自問:「我們的心平常有沒有活在當下?」不僅是癌症病人,應該是大多數人都沒有。多數情況下,我們的心,活在過去,或者是未來。
  想到過去會有什麼反應?擔心、後悔、懊惱,比如:早知道,我就不要吃太油,就不會得到癌症。想到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擔心、恐懼、不安,比如:想看到女兒結婚,不知道能不能看得到…(未完,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染疫雜記

 10/7日染疫了。 厲害的病毒,讓我直接躺床兩日,虛弱無力到難以下床。頭痛欲裂。接著開始打噴嚏流鼻水,咳嗽等症狀。 病中,難以知道自己會不會是那個,一口氣喘不上來,就昏迷在家裡的獨居老人。因此,讓我也開始思考人生.... 生病以來對人生有一些新的體悟,我不再在乎別人怎麼看我,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