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月 28, 2015

癌細胞抗藥性問題 可望迎刃而解!

https://tw.news.yahoo.com/癌細胞抗藥性問題-可望迎刃而解-060000379.html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癌症治療演變至今,從副作用極高的化學治療,到今日的標靶藥物,都讓治療的路程,一步一步往前推進,朝著邁向「癌症慢性病」的目標靠近,而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醫師夏德椿指出,過去癌症切片基因檢測,都為一次性,也就是第一次確診,之後治療即使出現抗藥性,也不再進一步做基因檢測,他說,未來治療路程,很可能將演變為多次切片,多次基因篩檢,以找出癌細胞基因突變的新特徵,藉以改換恰當的藥物治療,解除抗藥性問題。
如果癌細胞出現抗藥性,以現今的醫療科技,幾乎束手無策,兩手一攤,只好讓病患等死,但抗藥性的問題,有望在不久的將來,迎刃而解。
從化療到標靶藥 治療技術不斷突破
夏德椿舉例解釋肺癌的治療歷史,他說,國人因癌症死亡的原因,肺癌為女性第一位、男性第二位,末期肺癌的五年存活率更是少於百分之五。雖然健康殺手的威力如此驚人,但對抗末期肺癌的進展沒有停歇,由支持療法進步到化學治療,更由個別的病理切片分類和分子生物學結果,發展出標靶治療。
自從標靶治療上市近十年來,個人化治療的設計,已經改寫了部分病患的宿命,從中獲益者的無病存活期和整體存活時間,都比純粹接受化療者延長。
標靶藥面臨新瓶頸 抗藥性問題待解
不過標靶藥物問題也不少!他表示,病患雖延長了存活期,但治療十個月到十二個月左右,容易產生出抗藥性,致使病情惡化。夏德椿說,該院近年來整合胸腔內外科、病理科、放射線科、中醫、國家基因體中心的各項資源,除了開展新的標靶藥物臨床試驗,試圖解開癌細胞出現抗藥性的瓶頸。 
夏德椿樂觀指出,標靶藥物的抗藥機轉輪廓漸清,因此無效後再度甚至三度切片,尋找再突變癌基因,以改換不同機制的標靶藥物,將成為新的趨勢。以往只切片一次就決定終生治療計畫的觀念,恐將走入歷史。另一方面,標靶治療配合免疫療法,對末期肺癌患者的幫忙,不僅是延長存活時間,尚增進其生存品質,是值得期待的新方向。

星期日, 1月 11, 2015

放射線治療之路

從12月25日,我開始做了第一次的放射線治療,總共要做三十次。

在真正妥協開始進行放射線治療之前,我去了三家醫院諮詢,也寫信給醫院裡的人類學家,也問了一些病友的經驗。這個過程,我只能說,跟我發現「醫生沒有說的事情」一樣驚悚。

當我發現化療實際上可能導致第二次的癌症,以及,會產生一些醫生沒有說的長期副作用,我對於放射線治療就開始十分的憂心。結果一查,果然有相當難以接受的副作用,而且可能多年後才出現。因此,對醫療體制的不信任整個油然而生。第一個當然是「為什麼要隱瞞?」,再來是感到憤怒,「怎麼可以在不告知所有用藥的副作用之下,要病人簽同意書?」

放射線治療的幾種長期副作用包括,1. 肌肉纖維化。這跟照射的部位很有關係。若是在腹腔,腸組織的纖維化可能造成腸沾黏。腸沾黏後就會造成消化道的問題,也就是食物運到這一段時就停了,久了就塞住了,必須再進醫院把這一段給通一通。有病人的家屬說,她的媽媽照射後六個月,導致膀胱纖維化,無法再自行小便。更不幸的是,腫瘤並沒有控制住。除了下腹的問題,在上半身照射的問題,就是影響心臟、肺臟、胸大肌、脖子附近的肌肉、淋巴等。心臟、肺臟的問題就不用說了,畢竟是重要臟器。但因為目前機器的更新,可以在事前做良好的計算跟定位,減少照到這些重要臟器的可能,也因此危險降低不少。因為肌肉纖維化的問題則是不可逆、不可預測(有個體差異),也無法事前做些什麼來避免的。重要臟器因為可以用定位的技巧來閃避,但是胸大肌、脖子肌肉、淋巴、唾腺這些部分就是怎麼要避不掉。胸大肌的纖維化可能在五六年後發生,屆時可能導致你必須定期做復健否則無法抬頭挺胸,甚至導致脊椎側彎。脖子肌肉的纖維化可能讓你要張個口吃飯都很困難,可能只能吃流質的食物。淋巴的萎縮可能導致上肢水腫,唾腺萎縮會減少口水分泌。這些副作用死不了人,但是對日常生活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2. 第二次致癌的可能。我的放射科醫師告訴我,有可能導致軟組織瘤,就是肉瘤。是比乳癌更惡性的腫瘤,機率是1/100-5/1000。

一開始我很感謝醫生這麼知無不言,但後來我發現沒有詢問她的病友,則是什麼都不知道,只知道醫院添購了非常棒的機器。

面對這些問題,我一直非常掙扎是否要做放射線治療。但是所問到的醫生,沒有一個人覺得我可以逃掉這一關。因為自覺沒有再度復發的本錢,最後還是妥協了。

這一路下來,騷擾了很多人,卻還是始終不敢輕易的說,就不做吧!但是,那種被醫生隱瞞的感覺,卻深植我心。

「醫生怎麼可以預設我們是無知的群眾,就可以任意的在不告知所有副作用的狀況下,誘騙我們去做治療呢?」

對於這一點,我仍然耿耿於懷。並不是質疑醫生的醫術不佳,實際上,T大的醫生真的是醫術高明。但是,為什麼到了現代,醫生依舊覺得可以一手包辦你的治療選擇呢?我看了一些乳癌的紀錄片、劇情片,或者一些相關書籍,歐美的醫生在跟病人宣告她的乳癌的過程,都是慎重並詳細的解釋,包括病理分期、治療的選擇、治療的副作用、以及通常這些病人對治療的反應,全部都告知。而我,或者其他病友,都是靠爬文、Ptt抗癌版、或者在網路上狂搜抗癌日記,用關鍵字搜尋西方的資訊才得到整個疾病與治療比較完整的面貌。

WHY?

不管病人有沒有能力理解,跟病人詳細的解釋這個重大的疾病,難道不是醫生的責任嗎?畢竟,這是一個會致命的疾病,難道病人自己不應該清楚並且依據資訊,選擇自己想要的治療嗎?

總之,這個過程,讓我對醫生處理這種資訊的觀感不佳。雖然如此,我還是很尊敬並感謝我的主治醫師。謝謝他留在公立醫院,沒有為了賺錢與個人生活的小確幸,就離開工作繁忙固定薪資的位置。只是希望,第一。改善醫生的工作條件。第二。改善醫病關係,善盡告知的責任。

醫病關係是一種文化,這個文化夾雜著父權體系中的威權、以及在日治時期被塑造出來的醫科 No.1的想法。現在已經脫離日本殖民超過五十年,希望醫院也應該邁向解殖之路啊。




星期五, 1月 02, 2015

[新聞]英教授:癌症是最好的死法


英國華威大學榮譽教授、《英國醫學期刊》前主編史密斯在該刊部落格撰文,認為癌症是人最好的走法,因為患者有時間說再見,而且痛苦可由「愛、嗎啡、威士忌」來減輕。他的說法引起癌症慈善機構和許多人批評。

史密斯表示,癌症是最好的走法,因為它給人機會承認自己終有一死的事實,接受事實後善自排遣。

用「愛、嗎啡、威士忌」減輕死亡痛苦
史密斯認為,從癌症到真正的走,有一段時間,這段期間,患者可以向所愛的人說再見,聽心愛的音樂,讀喜歡的詩,以及好好留言。「愛,嗎啡、威士忌」能協助減輕死亡的痛苦。

[新聞] 罹癌只因運氣差? 醫師:好習慣助細胞修補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在《科學》期刊發表研究,顯示癌症大多非關家族病史或環境因素,而是起於「運氣欠佳」,亦即細胞分裂時基因發生有利癌症生成的隨機突變。
國內醫師強調,長期抽菸、吃油膩食物等不良習慣還是會增加罹癌風險;至於有些老菸槍並未罹患肺癌,主要是因個人細胞遭破壞後的修補能力不同 。
美國這項研究結果顯示,癌症的原因有三分之二是基因出現刺激腫瘤生成的隨機突變,另外三分之一是環境因素或遺傳基因。台北榮總內科部血液腫瘤科醫師趙大中表示,不能否認罹癌確實與運氣、機率有關,但與環境、生活習慣等因素也有關聯性。
他解釋,每個人身體細胞的修補能力不同,例如有人抽菸多年,卻沒有罹患肺癌,因素很多;當抽菸產生毒害破壞身體細胞時,有些人很幸運可以修補細胞,但有些人卻無法修補。
趙大中說,外來刺激愈多、破壞細胞,當然會增加罹癌的機率,因此,醫學上一直提醒民眾不要抽菸、喝酒,飲食應清淡、多吃蔬果,都是要減少刺激,讓身體有更好的修補及免疫能力。
他舉乳癌為例,乳癌有10%到15%與家族遺傳有關,其餘則與家族遺傳找不出關聯性,同樣也是機率問題。因此,醫學界不斷建議民眾,要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才能盡量減少外來刺激,並定期篩檢,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2015/01/02 聯合晚報】http://udn.com/

染疫雜記

 10/7日染疫了。 厲害的病毒,讓我直接躺床兩日,虛弱無力到難以下床。頭痛欲裂。接著開始打噴嚏流鼻水,咳嗽等症狀。 病中,難以知道自己會不會是那個,一口氣喘不上來,就昏迷在家裡的獨居老人。因此,讓我也開始思考人生.... 生病以來對人生有一些新的體悟,我不再在乎別人怎麼看我,而...